癲
癇 |
疾 病
|
癲癇 |
定義 |
癲癇與痙攣並非同義,癲癇乃源於腦部電位不正常之神經功能障礙,是一種慢性、復發性,且合併有多種類型痙攣的病症,但可能會自動緩解,不一定終身存在 |
|
類型
|
臨床表徵 |
單純型局部性痙攣
局部性運動性痙攣
|
- 最常見的是運動受影響,發作時間一般少1分鐘,臨床表徵則由放電部位決定:
(1)顳葉放電:發作前會有幻聽及眩暈
(2)頂葉放電:有針刺感或麻木感
(3)枕葉放電:視覺受影響
- 移位性抽搐:發作時,眼前有閃光→一側手指抽搐→眼球和頭偏離抽搐側,抽搐依序由手指→手腕→手臂→臉部移往同側鄰近的肌肉群
- 自主神經的症狀:嘔吐、臉色蒼白或潮紅、流汗、暈眩,毛髮豎立、瞳孔擴大、心搏過速、失禁等
|
複雜型局部性痙攣
精神運動性痙攣
|
- 大多為顳葉放電,常出現較高級,且複雜之大腦功能障礙,如記憶、思考、情緒等
- 發作前:有先兆,如感官改變,強烈恐懼及焦慮、暈眩等
- 發作時:(1)意識喪失,並有不自主之怪異行為,如搖擺身體、拍手、走、跑、踢、大笑、哭泣、咂舌聲、咀嚼、作嘔、流口水等(2)會出現自主神經症狀
- 意識清醒後,會覺疲倦而睡著
|
全
身
性
痙
攣 |
類型
|
臨床表徵 |
全身性強直一陣攣性發作
(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)
癲癇大發作
(Grand mal seizure)
|
- 屈曲期(Flexion):短暫地失去意識約5秒,此時四肢屈曲、肌肉僵硬、眼球上吊、張嘴
- 伸展期(Extension):約10~30秒,頸背及腳部肌肉伸直、下額緊閉、舌頭可能被咬住、胸腹肌肉持續用力而僵硬,可能導致呼吸暫停
- 顫抖期:約5~10秒,四肢輕微顫抖,續傳向軀幹之近端部位
- 陣攣期:(1)約30~50秒,肌肉反覆性、快速地呈規律性收縮及放鬆。(2)常出現呼吸暫停,造成發紺。(3)口鼻內聚積分泌物,致使呼吸聲變大。(4)膀胱括約肌鬆弛,造成尿失禁
- 發作後期:意識昏迷、肌肉放鬆、呼吸正常、臉色蒼白,會逐漸清醒或因疲倦而昏睡
|
失神性發作
(Absence seizure)
癲癇小發作
(Petit mal seizure)
|
- 發作時間約5~10秒,不會超過30秒
- 發作時:(1)會短暫喪失意識、肌肉張力無改變或稍微改變,極少有行為改變。(2)突然變得茫然、失去知覺、姿勢保持不動、不常跌倒。(3)臉部常有細微動作,如眼臉及臉部抽動。(4)不會尿失禁
- 發作後,會繼續原來的活動,好像沒發生過任何事一樣
|
肌肉陣攣性發作
(Myoclonic seizure)
|
一塊肌肉或肌肉群突然短暫地收縮約5秒,一天可能發作好幾次,不會有意識喪失 |
無張力性發作
(Atonic seizure)
點頭發作
(Drop attacks)
|
- 肌肉張力及意識突然喪失,常使病童頭部突然垂下而跌倒,軟弱地躺著,且失去反應能力約數秒~數分鐘
- 若發作時間較久,病童會較嗜睡
|
治療 |
(一)抗痙攣藥物:
- 可降低腦部不正常之電位傳導,在適當治療下,約50%可獲得控制
- 開始時,只給一種藥,再逐漸增加劑量
- 給藥時,監測血中藥物濃度,以免中毒
- 不可突然停藥,避免增加發作之次數及程度
(二)採酮原性飲食(ketogenic diet)療法:
- 給予酮原性飲食,促進酮酸生成,以達鎮靜效果及提高發作之閾值
- 限制水份、碳水化合物及蛋白值食物之攝取,80%之熱量需由脂肪提供
- 對大發作及肌肉陣攣性發作有效
(三)維生素E:有些兒童以標準之癲癇治療,加上服用維生素E,可以降低發作之次數
(四)外科手術:用以治療腦部病灶,如腫瘤或血塊所引發之癲癇
|
護理 |
- 評估病童之生命徵象及呼吸型態,必藥時給予氧氣及抽吸
- 注意常用抗痙攣藥物之副作用:
(1)Phenobarbital:嗜睡、精神不振
(2)Trimethadione:怕光、皮膚發疹、黃疸
(3)Tegretol:噁心、視力模糊、複視、嗜睡、眩暈、運動不能
(4)Dilantin:牙齦增生、皮膚疹、顆粒性白血球減少
(5)Depakine:噁心、嘔吐、消化不良、血清轉胺脢及乳酸去氫?濃度提高
- 有關發作時之護理,請參閱熱性痙攣之護理
- 逋院衛教:
(1)教導病童及家屬藥物之名稱、作用、服用方法、劑量、副作用、中毒症狀及停藥方式,並需強調切勿突然停藥之重要性
(2)教導家屬認識發作之先兆、持續時間、部位、頻率、意識程度及特徵等,以供診斷及治療
(3)提供病童安全的環境,如降低床之高度、床旁鋪地毯,以防跌落、移除不必要之玩具、傢俱或尖銳物品、避免讓兒童穿著過緊之衣物等
(4)無須特別限制病童的活動,仍維持其日常之生活型態,且應避免病童之壓力過大或情緒過於激動
(5)告知病童及家屬需定期至門診追蹤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