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
腦 |
疾 病
|
水腦(Hydrocephalus) |
定義 |
腦脊髓液之製造量超過吸收量,導致腦脊髓液堆積於腦室內,造成顱內壓升高及腦室擴大之疾病 |
發生
時間
分類
|
先天性水腦 |
後天性水腦 |
年齡 |
出生2~4個月 |
|
病因 |
大腦導水管狹窄、先天性蜘蛛膜囊腫、先天性室間孔閉鎖、先天性腫瘤(如神經纖維瘤)、子宮內感染 |
- 主要原因:感染、創傷、腫瘤
- 嬰兒期:顱內出血、腦炎及腦膜炎,導致腦膜纖維化或粘黏
|
臨床
表徵
|
(一)顱內壓升高:
- 頭圍增加、前囪門鼓脹、緊繃、顱骨縫線分開、頭皮靜脈擴張而明顯
- 叩擊頭顱時,會出現過熱西瓜的聲音或破壺聲,此為Macewen氏徵象(Macewen’ssign),正常頭顱應為清脆的擊杯聲
- 頭痛、噁心及噴射狀嘔吐:於早晨剛睡醒時會加劇
- 餵食困難、哭聲尖銳、肌肉張力增加、運動失調、躁動、人格改變
- 落日眼
- 複視、斜視(因外旋神經受壓)、視野受限、視乳突水腫
- 因腦幹缺氧,造成血壓升高、脈搏及呼吸變慢
- 神智狀態改變:意識障礙、倦怠、嗜睡,甚至昏迷
(二)發作癲癇 |
護理 |
(一)手術前護理
- 每日測量頭圍:方法為自眉毛上方→耳朵頂端→枕頭隆凸處
- 視診或觸診前囪門大小,注意有無澎出或顱骨縫線分開之現象
- 將床頭抬高30~45°,避免以姿位引流清除分泌物,以防顱內壓升高
- 少量多餐,餵食後保持一適當姿勢,少移動,以減少嘔吐機會
- 每2小時翻身一次,並改變頭部之姿勢
- 使用柔軟質料之枕頭支托頭部,且輕柔地按摩骨突處,減少不必要的膠布黏貼,以防皮膚破損
- 使用洋娃娃、實際之醫療器械、圖片或錄影帶,向病童解釋治療之目的及過程,以減輕焦慮不安
- 鼓勵父母發問,並表達情緒,以減輕恐懼及焦慮
(二)手術後護理
- 讓病童躺向無引流管之一側,以免壓迫引流管
- 保持傷口清潔乾燥,若有滲液,立即通知醫師換藥
- 密切觀察傷口情形,有無感染徵象,如傷口紅腫、發熱、有滲出液及意識狀態改變、嘔吐、反應差、抽搐等
- 每8小時評估引流管處有無腫脹現象,以防阻塞
- 教導父母抱嬰兒之方,需讓病童之身體直立,並用手支托其頸部,以免扭傷頭部
- 每4小時監測體溫,注意有無變化
- 每天測血清電解質濃度,需注意鈉、鉀濃度
- 監測輸入與排出量
- 每天測量體重
- 經由靜脈輸液或腸道外營養注射法,給予病童營養、水份及電解質
- 評估有無顱內壓生高之徵象,如前囟門緊繃、嘔吐、躁動不安、瞳孔放大、血壓異常等
(三)腦室外引流之護理:
- 注意引流管有無管子糾結、阻塞、接頭鬆脫及感染情形
- 依醫囑適當擠壓腦室外引流管
- 評估腦脊髓液之引流量、性質及顏色,注意是否變混濁
- 病童臥床時,引流系統是打開的,但不臥床、坐起或被抱起時,必須將引流系統關閉
|
預後 |
- 若不治療,死亡率約50~60%。存活之病童極少有正常智力,大多數有身體或神經功能障礙,如運動失調、癱瘓、精細動作協調差、知覺受損等
- 接受治療後,存活率約80%,但依造成水腦之原因而異動。惡性腫瘤之死亡率高,有些會造成不可逆之腦部損傷。無感染者,預後較佳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