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天性心臟病之護理 |
護理事項 |
措施 |
維持及促進心肺功能:血流灌注及細胞氧合作用 |
- 觀察及評估心肺窘迫的徵象:如心跳速率、心雜音部位、脈搏強度、血壓、呼吸節律、呼吸咕嚕聲、肋間凹縮、鼻翼搧動、發紺、杵狀指、活動耐受力低、蹲坐姿勢等
- 採計畫性、集中性之護理,並教導病童漸進式地增加活動量及適度休息
- 提供適宜溫度的環境,以維持體溫穩定:因發燒會導致新陳代謝率及需氧量增加,使細胞行無氧性代謝作用,造成代謝性酸中毒
- 減少過多的血液循環量:採低鈉飲食或依醫囑給予利尿劑,並注意藥物之副作用
- 評估心臟輸出血液的阻力:有無頸靜脈擴張或心臟擴大的情形
- 依醫囑給予心肌增強收縮劑,如毛地黃,並監測其治療效果及毒性
- 依醫囑給予血管擴張劑和抗高血壓藥物,須監測藥物之副作用,尤其是低血糖
- 教導病童避免壓力及學習減輕壓力的方法
|
維持或促進肺部功能:預防缺氧及處理缺氧狀況 |
一、預防缺氧
- 觀察缺氧情形:如呼吸次數及深度增加、嚴重發紺、心跳減慢、漸行性跛行、暈厥、抽搐等
- 瞭解常發生缺氧的時間:如早晨睡醒時、哭泣時、哭泣後、排泄後、餵食後、運動時等
- . 協助病童採半坐臥式,抬高床頭30~45°,避免腹部器官壓迫到橫膈及促進肺擴張
- 嬰兒之尿布不要包太緊,較大兒童應穿著寬鬆且合適的睡衣褲
二、處理缺氧
- 協助病童採膝胸臥式
- 經由氧氣面罩給予潮濕溫暖的氧氣
- 依醫囑備藥:以緩解酸中毒
- 讓病童保持平靜,並安撫其情緒
- 密切觀察缺氧發作到恢復的情形,恢復後可鼓勵喝水
|
維持適當的營養 |
- 少量多餐,給予高熱量飲食,如每30c.c含24~30Kcal之配方奶粉
- 必要時,於進食前依醫囑給予止痛劑或止吐劑
- 餵食:
(1) 採半坐臥姿勢,速度宜慢
(2) 選擇柔軟而大孔的奶嘴,以利嬰兒吸吮
(3) 每餵完30c.c牛奶,應拍背排氣
(4) 餵食時間不宜過長,最好少45鐘
(5) 必要時,給予鼻胃管餵食,以免耗費過多體力及氧氣
- 瞭解病童喜好之食物或鼓勵病童說出喜歡的食物,協助訂定飲食計劃
- 觀察病童每次進食是因不喜歡食物而無食慾,或是進食時感到疲倦所致
- 若進食後嘔吐,應詳記嘔吐的量與性狀,以及餵食或給藥有無影響
- 改善進食的環境,避免於進食時有不愉快的視覺、聲音和氣味
|
監測體液與電解質 |
- 評估有無體液過多或過少的現象:
(1) 每日測量體重、輸入與排出量
(2) 觀察皮膚飽滿度、黏膜濕潤度、囟門是否凹陷
(3) 評估心靜脈壓值,應維持在5~15cmH2O
- 使用輸液幫浦精確地給予靜脈點滴
- 觀察有無低血鉀的症狀:如肌肉軟弱、反涉減弱、嗜睡、躁度、腸絞痛、神情淡漠、心電圖變異等
|
預防感染 |
- 預防接觸有傳染病者:包括上呼吸道感染、腹瀉、傷口感染等
- 檢查有無按時接種疫苗
- 嚴格執行洗手措施,並教導必童洗手的方法
- 在各種呼吸道感染期間,避免讓必童進出公共場所
- 接受侵入性治療,如拔牙、靜脈注射、腸胃或呼吸道插管時,應先給予抗生素,以防續發生性感染,如感染性心膜炎
|
觀察充血性心臟衰竭之徵象 |
嬰兒 |
較大兒童 |
心跳過速 |
心跳過速 |
呼吸急促 |
呼吸急促 |
肝臟腫大 |
肝臟腫大 |
心臟擴大 |
心臟擴大 |
心音呈奔馬節律(Gallop) |
心音呈奔馬節律(Gallop) |
尿量減少 |
尿量減少 |
發汗 |
發汗 |
囉音喘息及呼吸咕嚕聲 |
囉音 |
食量少、生長遲緩、易疲倦 |
--- |
肌肉張力不足、肌肉弛緩 |
活動耐受力低 |
呼吸困難、胸骨及肋間凹陷 |
呼吸困難或短促、張口呼吸、夜間呼吸困難 |
眼眶周圍水腫 |
水腫、體重增加 |
皮膚蒼白、有斑點、皮膚短暫黝黑 |
皮膚發白、有斑點 |
持續性乾咳 |
乾咳 |
周邊血液循環不良、四肢冰冷 |
周邊血液循環不良、四肢冰冷 |
低血壓 |
低血壓 |
|
|
維持正常的生長和發展 |
- 鼓勵病童從事能力所及之工作,避免過度保護
- 教導家屬有關符合兒童年齡的發展技巧,並與之共同設計兒童的遊戲活動
- 鼓勵病童參與同儕間的活動,使其能學習並經歷正常兒童的活動
- 協助安排病童之日常活動及休息
|
減低病童和家屬之焦慮及害怕 |
- 以言語、遊戲或繪畫的方法,鼓勵必童表達害怕及不安,並適時以病童所能認知的程度,來解釋其將接受之檢查及治療
- 鼓勵家屬表達感受及對疾病之瞭解程度,提供疾必爭相關資訊,並介紹其認識情況相似的家庭或關之組織機構,予以支持協助
- 協助家屬瞭解病童於家中的照護活動:包括症狀之評估及處理、用藥方法、合併症等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