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喉、百日咳 |
疾 病
|
白喉
|
百日咳 |
性質 |
第二類傳染病 |
第二類傳染病 |
發生年齡 |
因有接種疫苗,兒童已甚少見 |
5歲以下,嬰兒最常見,也最嚴重 |
流行季節 |
每年10月~次年3月 |
致病原 |
白喉桿菌:所分泌之外毒素對神經、心臟及腎臟有親和力
|
百日咳嗜血桿菌 |
傳染方式 |
1、 飛沫傳染
2、 直接接觸傳染
3、 飲用含有細菌之牛奶而傳染
|
- 空氣或飛沫傳染
- 直接接觸鼻、喉或眼分泌物傳染
- 間接接觸病童飛沫污染的物品而傳染
|
潛伏期 |
1~6天,平均4天 |
5~21天,平均10天 |
傳染期 |
有毒性之桿菌不存在為止,約2~4週 |
前驅期傳染力(最強)~發作後4週 |
臨床表徵 |
依產生偽膜之部位而異:
(一) 咽及扁桃體偽膜:
- 充血及輕微腫大、輕度的頸部淋巴腺腫,之後會出現黃白色之小斑點
- 輕度發燒、心跳過速,全身不適、出現中毒症狀及虛弱
(二) 喉氣管偽膜:水腫及充血,於喉
頭開口處覆蓋一層偽膜,由壞死
組織、白血球,紅血球、壞死
組織及白喉桿菌組成,會阻塞
呼吸道而造成不安、鼾聲呼吸
、失聲、咳嗽嘶啞、吸氣哮鳴
、呼氣時胸骨凹縮及發紺
(三) 鼻腔偽膜:輕微感冒症狀,常見
有漿液性至血清性之黏膜性分泌
物
|
(一) 前驅期(卡他期):約1~2週,開
始時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狀,有
輕微咳嗽(夜間較多)、鼻炎、打
噴嚏、聲音嘶啞、咽部充血、
輕度發燒。之後,咳嗽次數增多
,且呈痙攣性咳嗽(早晚皆會發
生),痰液黏稠
(二) 陣發期:約第2週末
- 連續10~30次之突發性咳嗽後,接著嘔吐,並咳出或吞嚥大量的黏液性濃痰
- 咳嗽發生時,會出現發紺現象,咳到最後,有吸氣喘鳴聲(whooping),病童會流汗、虛弱、倦怠、神智混亂、頸部及頭皮靜脈擴張、結膜下出血、流鼻血、下眼瞼水腫
(三) 恢復期:約第4週時,陣發性咳 嗽逐漸減輕,且次數減少,但咳
嗽時間延長,持續2~3週後復原
,肺部之症狀亦隨之改善
|
合併症 |
- 公牛頸:因頸部淋巴腺炎、淋巴管炎及水腫所致
- 呼吸系統:為最常見的死因,包括支氣管炎、肺擴張不全、呼吸道阻塞
- 神經:橫膈神經麻痺、眼肌麻痺
- 心臟:心肌炎、心臟衰竭
- 腎臟:毒性腎炎
|
痙攣、腦病變、肺炎(主要死因)、肺擴張不全、縱隔氣腫、窒息、中耳炎、全身性出血、疝氣、直腸脫出、舌繫帶潰瘍 |
護理 |
- 臥床休息,保持安靜,直至正常,但心肌炎者須臥床1個月
- 保持口腔及咽喉清潔,常漱口
- 給予高熱量之軟流質飲食,並補充水分
- 給予高濕度的環境,必要時抽痰以維持呼吸道暢通,並觀察有無呼吸道阻塞之症狀
- 停用抗生素後,需至白喉桿菌之三次培養均呈陰性反應後,方能終止隔離
|
- 採半作伴臥式,頭側向一邊,以防咳嗽
- 保持士溫涼爽,通氣良好
- 確實作好口腔及皮膚護理
- 少量多餐,給予高熱量之軟流質飲食,且避免攝取過冷、過熱及酸辣之食物
- 於兩餐間給予足夠之水份,以防脫水
- 陣發期間,使用多頭帶約束腹部
- 避免會又發咳嗽之因素:如飲食、氣溫、哭、打呃及劇烈活動等,一般之止咳藥無效
|
隔離方式 |
呼吸道隔離 |
呼吸道隔離 |
預後 |
- 終生免疫
- 合併白血球超過25000個/mm3及血小板減少者,預後不佳
- 發病第1天即治療者,死亡率少於1%;第4天以後才治療者,死亡率增加20倍
|
1、 終生免疫
2、 1歲以下嬰兒占死亡病例之75%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