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
髓 炎 |
疾 病
|
骨髓炎 |
性質 |
局限於骨結構內之感染 |
流行病學 |
常見於5~14歲,且男孩:女孩>2:1 |
病因 |
- 較大兒童:最常葡萄球菌,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佔80%
- 較小兒童:流行性感嗜血桿菌、沙門氏桿菌(常侵犯鐮刀細胞型貧血之病童)
|
好發部位 |
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之幹後端 |
臨床表徵 |
- 急性症狀:不安、發燒、脈搏加快、脫水
- 骨骼感染部位:局部觸痛、發燒、腫脹、因疼痛造成跛行,甚至無法走路
|
護理 |
- 依醫囑使用止痛劑,以減輕疼痛及不適
- 評估傷口有無腫脹、發熱及觸痛,並記錄引流液之量及性質
- 調整評估病童之姿勢,以固定患側肢體
- 鼓勵病童進食高熱量、高蛋白及富含維生素C之飲食,以促進傷口遇和及新骨形成
- 觀察靜脈注射部位之皮膚完整性,並記錄靜脈輸入之速度、量及種類
- 給予退熱護理,依醫囑給予退熱劑
- 依病童之病況、肢體受限情形及發展階段,提供適當無樂及有益活動,以促進生長與發展
- 病童出院後,仍需持續口服抗生素,並觀察一段時間,應指導家屬使用口服藥及更換敷料之方式、安排舒適體位、適當使用固定肢體之裝備
- 病童上若有石膏,則執行石膏護理:
- 向兒童解釋上石膏之目的及性質,以減少病童之恐懼
- 將上石膏之肢體抬高於舒適位置,以促進靜脈回流
- 評估上石膏肢體之脈搏、皮膚顏色及溫度,注意有無缺血之「3P」
徵象:疼痛、無脈搏及麻痺,並立即處理
- 評估有無感染徵象:如摸起來發熱、發出意味或酸位、體溫升高、不適、嗜睡等
- 石膏內搔癢時,可使用酒精棉棒或扇子扇涼,以減輕不適
- 病童上之軀幹有石膏或有髖部人字形石膏時,需固定翻身
- 病童如廁時,需採臀低於肩之姿勢,以防大小便污染石膏
- 經常檢查石膏或彈性繃帶之鬆緊度,評估有無神經血管之變化,如
皮膚及指甲床顏色、感覺及運動能力之改變等
- 檢查石膏邊緣是否平滑,且沒有刺激皮膚之突出面。必要時,可貼上膠帶加辦,以防皮膚與石膏摩擦,導致皮膚過敏或受損
- 避免碎屑物落入石膏及皮膚間之空隙內,保持皮膚之清潔
- 移除石膏時,需向病童強調肢體並不會隨石膏而位移、被切開或消失,以減輕其焦慮不安,尤其是學齡前期之兒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