腮腺炎、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
疾 病
腮腺炎 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
性質
第三類傳染病  
發病年齡
5~9歲
  1. 開發中國家:幼童,多無症狀或較輕微
  2. 已開發國家:青春期較晚,症狀較典型
流行季節
冬末春初  
致病原
副黏液病毒 Epstein-Barr virus
傳染方式
1、 飛沫傳染
2、 直接接觸尿液、血液或唾液傳染
  1. 接觸患者之唾液或口咽分泌物,如接吻
  2. 輸血傳染
潛伏期
12~25天,16~18天 10~50天
傳染期
腮腺腫大前7天~腮腺腫大後9天(唾液內之病毒於發病前1~2天最多) 不詳
臨床表徵
  1. 前驅期:一般無症狀
  2. 典型症狀:先發高燒(38.3~40℃)、倦怠、厭食、頭痛、腹痛、肌肉痛,24小時內耳朵疼痛,尤其是咀嚼時,且白血球數目會增加
  3. 24小時後,腮腺腫脹:
    (1) 耳下腺堅硬、疼痛、呈梨型腫大,先侵犯單側,再至雙側
    (2) 張口及吞嚥困難
    (3) 位於上排第二臼齒口腔黏膜上之Stensen氏導管紅腫,此乃耳下腺於口腔之出口
  4. 下頷腺:單側或雙側受侵犯
  5. 舌下腺:最少被侵犯,腫脹時常為雙側
  1. 初期:疲倦、厭食、發燒至40℃、伴隨發冷、出汗,一週內有頸部淋巴腺腫大現象
  2. 肝脾腫大、滲出性咽喉炎、眼瞼浮腫、軀幹有紅斑疹
合併症
  1. 發生率高,有時雖無耳下腺發炎現象,僅有合併症之臨床表徵
  2. 腦膜炎、胰臟炎(少見,但嚴重) 、卵巢炎(青春期或成年,少有不孕)、睪丸及副睪丸(青春期後,少有不孕)
  1. 少見合併症,但可能發生腦炎、無菌性腦膜炎、細菌性腦膜炎症候群、雷氏症候群
  2. 較少發生的合併症有:脾臟破裂、血小板減少症、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、溶血性貧血、睪丸炎、心肌炎
護理
  1. 口腔護理:常用生理食鹽水漱口
  2. 局部冷熱敷,以減輕腫脹壓痛,增加舒適
  3. 給予軟流質、低渣、無刺激性之飲食,避免酸味或需咀嚼之食物
  4. 鼓勵臥床休息至消腫為止
  5. 發生睪丸炎時,應臥床休息
  1. 急性期需臥床休息
  2. 給予麻醉性漱口水,以減輕不適
  3. 給予清淡飲食,如布丁、果凍等,並補充水份
隔離方式
呼吸道隔離,直到耳下腺及其他症狀消失為止  
預後
預後良好,可自癒
  1. 如無後遺症,預後佳
  2. 死亡率低,主要死於中樞神經系統之併發症、脾臟破裂、心肌炎及嗜中性白血球減少所引起之續發性感染

© 2002 瑪里士維護製作 版權所有
Best Viewed With Internet Explorer Resolution 800X6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