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髓灰白質炎(小兒麻痺症) |
疾 病
|
脊髓灰白質炎(小兒麻痺症) |
性質 |
第二類傳染病 |
發病年齡 |
6個月~4歲,男多於女,6個月以下較少 |
流行季節 |
夏季 |
傳染方式 |
1、 腸胃道傳染:最多
2、 飛沫傳染
3、 鼻咽分泌物、糞便傳染 |
潛伏期 |
3~35天,平均10天;感染後7~14天會出現小兒麻痺之症狀 |
傳染期 |
- 感染病毒~發病後3個月內
- 口服沙濱疫苗之後2天,小兒麻痺病毒會出現於排泄物中,且持續存在5週之期間會傳染
|
臨床表徵 |
- 不明顯型(95%):由第三型病毒引起,多數無症狀,偶有發燒、頭痛、喉嚨痛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及厭食
- 非麻痺型(5%):由第二型病毒引起,會造成頸、背及腿部疼痛與僵直,頭痛較嚴重、體溫較高、反射改變、皮膚有異常感覺或感覺過敏,並有似無菌性腦膜炎之變化
- 麻痺型(0.1~1%):由第一型病毒引起,有雙相症狀,即早期症狀與不明顯型相似(第一相)→病情改善後1~7天→出現相同症狀(第二相),並有中樞神經受犯,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→1~2天內出現不對稱麻痺,腿比手臂更易受犯,且大肌肉群較小肌肉群更易受犯
- 脊髓型:頸椎及胸椎脊髓受犯,會造成呼吸麻痺;腰椎脊髓受犯,導致尿液滯留及便秘。肌肉力量於發病18個月內可恢復至極限,但會留下後遺症
- 延髓型:延髓受犯,導致呼吸節律及深度不規則,甚至會出現呼吸暫停、脈搏及體溫上升、血壓下降、意識障礙、休克而致死
|
預防 |
1、 主動免疫:口服沙濱疫苗
2、 被動免疫:注射γ球蛋白 |
護理 |
- 臥床休息至退熱及疼痛減輕為止
- 睡硬板床,使身體維持在直線姿勢
- 俯臥時,兩腿稍加約束併攏;仰臥時,給予支托和垂足板
- 經常翻身,以預防關節攣縮及壓瘡,翻身時,需轉動整個身體,以免關節扭轉而疼痛
- 給予熱敷、溫水浴、以減輕肌肉疼痛
- 維持呼吸道暢通,並觀察有無呼吸麻痺之徵象
- 導尿護理及注意尿路感染之徵象
- 鼓勵進食,必要實用鼻胃管灌食或靜脈注射給予營養及熱量
- 多攝取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之飲食,以維持氮之代謝平衡
- 多攝取高鉀及高鈉飲食,以維持神經肌肉強度
- 於恢復期可從事適當之運動,如游泳
- 退燒後3~4天,施予物理治療,需至少持續2年
- 恢復後每2~3個月檢查肌肉機能,以發現有無肌肉無力之情形,進而矯正
|
隔離方式 |
腸胃道隔離2~4週 |
預後 |
1、 不明顯及非麻痺型:可完全恢復
2、 麻痺型:2~5%會死亡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