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腦炎 |
疾 病
|
日本腦炎(Japanese
Encephalitis) |
性質 |
第二類傳染病 |
發生年齡 |
3~9歲,1歲以下較少(因有來字母體之抗體),15歲以上亦少見 |
流行季節 |
夏季,主要是5~10月,7月為最高峰期 |
致病原 |
節肢動物媒介病毒(Arbovirus Flavivirs)之日本腦炎病毒 |
傳染方式 |
台灣地區主要是以三斑家蚊及環狀家蚊叮咬豬→病毒於豬肉體內增值→家蚊叮咬人體(以晚間9點為最高峰) |
潛伏期 |
4~15天 |
傳染期 |
感染病毒後之7~12天 |
臨床表徵 |
(一)
前驅期:
約2~3天,出現身體不適、倦怠、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發燒38.3~40℃
、寒顫、肌肉酸痛,有些一開始即出現意識不輕及痙攣之症狀
(二) 急性期:約3~4天
- 高燒40℃或更高、寒顫、少數會抽筋
- 最明顯的腦炎症狀為意識變化,會出現精神錯亂、譫妄、昏睡嗜睡、昏迷不醒
- 肢體僵硬、攣縮,小腦共濟失調、反射異常及腦膜刺激徵象,如頸背僵硬、角弓反張、Kerning氏徵象呈陽性
- 弛緩性輕癱或麻痺:為日本腦炎之特點,且手多於腳
- 不隨意運動:只痙病、舞蹈症
- 畏光、表情木然、眼球震顫、眼瞼下垂、顏面神經麻痺、複視、斜視
(三) 亞急性期:約7~10天,中樞神經之侵犯已較輕微,但部分仍有生命危
險
(四) 恢復期:會遺留有神經功能缺損 |
合併症 |
- 肺炎、胃出血
- 大腦皮質功能障礙:意識障礙、智能減退、情緒不穩、個性改變、痴呆
- 運動神經障礙:神經麻痺、肌肉張力異常
- 其他:語言障礙、小腦症候群、脾氣暴躁
|
預防 |
- 減少污水淤積,家中裝置紗窗
- 家禽及家畜之養殖處應裝設紗窗累之隔離物
- 每年春天,豬隻應全面接種日本腦炎疫苗
- 2~10歲兒童應接種日本腦炎疫苗
|
護理 |
- 急性期需要監測生命徵象,並注意有無合併症之發生
- 維持環境安靜:光線柔和,以防聲光刺激
- 注意兒童安全:使用床欄
- 讓病童採半臥或側臥姿勢,給予爭氣吸入或背部扣擊,以維持呼吸道暢通
- 皮膚護理:經常翻身、按摩,維持局部皮膚清潔乾燥
- 退熱護理
- 口腔護理
- 眼睛護理
- 維持大小便通暢
- 急性期給予高熱量、高蛋白之流質飲食
- 恢復期應多攝取高蛋白、富含纖維及維生素之食物
- 無法由口進食者,需以鼻胃管灌食或靜脈注射給予營養及水份
- 教導父母照顧病童之方式,並給予心理支持
|
預後 |
- 死亡率20~30%:尤其是5~9歲,主要死於急性期之腦水腫,於發病10天內死亡
- 12~20%有後遺症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