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 服 及 注 射
給藥法
口服
肌肉注射
靜脈注射
方法
  1. 嬰兒:採半坐臥,使用奶頭、注射器、滴管、湯匙給予藥水或糖漿,將藥滴於舌頭兩側,每次量不可超過1c.c.。
  2. 幼兒:使用湯匙或藥杯,給予藥水、糖漿或粉末。
  3. 較大兒童:吞藥丸或粉末,將藥置於舌根。
  4. 青少年:吞入藥丸。
  1. 常選擇的部位是股外側肌。
  2. 採用25-27歲針頭,長度約1/2∼1吋。
  3. 注射時,下針要快,且快速推藥,但脂溶性藥物除外。
  1. 注射部位需以透明薄膜膠帶固定,便於觀察。
  2. 可用紗布增加肢體舒適感。
  3. 使用小兒精密輸液套(Micro-set),1c.c.=60滴,輸液量(c.c.)×60(滴 /c.c.)÷注射所需時數 ÷60(分鐘)=滴數/分鐘
注意事項
  1. 運用治療性遊戲之技巧,使病童瞭解吃藥之目的及方式,以提高其配合度。
  2. 正向強化病童之服藥行為。
  3. 兒童拒服藥物時,勿強迫其吞入或以打針威脅,以防吸入性肺炎。
  4. 勿將口服藥混在食品(如牛奶)中給予。
  5. 告知病童有關藥物之作用與副作用。
  6. 發藥時,藥物必須在視線範圍內,勿將發藥車或治療盤留在病人單位,以免兒童誤食。
  1. 嬰幼兒一般選擇股外側肌。
  2. 2歲以上可選擇腹側臀肌。
  3. 兒童學會走路後,才考慮背側臀肌,以免造成肌肉萎縮或傷害坐骨神經。
  4. 三角肌因吸收最快速,適合於小劑量注射(0.5∼1c.c.)、緊急給藥及6歲以上兒童。
  1. 傷害性大的治療宜在治療室完成,以免病童及其他病童及其他病童害怕。
  2. 觀察注射部位有無阻塞、漏針、滲血或污染,傷口是否發紅、腫脹,注射管之接頭有無緊密,且需維持無菌狀態。
  3. 注射完後,貼上注射時間、日期及導管更換日期。
  4. 注意點滴注射液及滴數是否與醫囑相符合。

© 2002 瑪里士維護製作 版權所有
Best Viewed With Internet Explorer Resolution 800X6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