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

氧氣帳、噴霧療法、抽吸
方法 氧氣帳
(Oxygen tent)
噴霧療法
(Aerosol therapy)
抽吸
(Suction)
原理
利用高濃度的氧氣,包濕度的環境及舒適的溫度,以達到治療效果 噴霧狀物質→氣流散播→水顆粒→沉積於呼吸道內(顆粒愈小,散播的範圍越廣)→達治療功效 以較高的壓力抽出分泌物
方法
1. 氧氣:40~50%
2. 濕度:40~60%
3. 溫度:20~22℃
1. 蒸餾水:最常用
2. 食鹽水
  1. 無菌操作
  2. 抽吸管管徑勿超過呼吸道管徑之1/2
  3. 抽吸壓力約60~80mmHg,不可超過100mmHg
  4. 採間歇性抽吸,每次不可超過5~10秒,以免刺激迷走神經,造成喉咽痙攣
注意事項
  1. 先使氧氣濃度達50%,再將病童安置入內
  2. 移開可燃及易燃物,掛上「嚴禁煙火」之標誌
  3. 給予病童足夠的衣服,以棉毯代替毛毯,因吸水較少,衣服濕時應立即更換
  4. 協助病童採舒適臥床,如半坐半臥式
  5. 採集中護理,儘量減少氧氣帳之打開次數,打開前,應將氧氣流速調大些
  6. 測量肛溫較準確
  7. 勿用油類或酒精作全身護理,可用洗滌劑或粉劑
  8. 每4小時測氧氣濃度,需測量靠近頭部之部位
  9. 讓病童帶玩具入氧氣帳內,但不可攜入毛製、金屬、電池或電子設備之玩具
  10. 每天用消毒劑,擦拭帳幕一次,至少每週更換一次
  11. 記錄治療的開始及停止日期、時間、氧氣濃度、濕度、溫度,以及病童的反應,如膚色、呼吸狀況、不安程度及生命徵象等
  12. 經常探視病童,供給其需要,減輕恐懼,避免病童有隔離感,並注意有無缺氧症狀
  13. 採漸進式終止氧氣帳治療,離開前漸漸減少氧氣濃度,每天讓病同離開數次,15~20分鍾/次
  1. 美天徹底清潔機器,防細菌孳生
  2. 依醫囑加入藥物:如Bisolvon
  3. 視情況需要,每天給予2次或4次噴霧治療
  4. 指導病同於吸入後,摒住 呼吸數秒
  5. 噴霧治療後,立即做姿位 引流效果更好,亦可配合 叩擊或抽痰,以維持呼吸 道的通暢。其順序為:噴 霧→叩擊→姿位引流→ 抽痰,叩擊與姿位引流可 同時進行
  1. 太頻繁的抽吸會刺激黏液產生
  2. 若抽吸時間超過15~20秒,會造成窒息及心搏過緩
  3. 抽吸前,應以Ambu bag給予氧氣
  4. 抽吸完後,應監測心跳節律

© 2002 瑪里士維護製作 版權所有
Best Viewed With Internet Explorer Resolution 800X6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