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

胸腔物理療法(Chest physiotherapy)
 
叩擊
震顫
姿位引流
原理
叩擊→空氣的振動→傳送能量波→肺內震動→附著在支氣管壁分泌物沿著呼吸道管壁自然流出 將顫動快速地經由皮膚傳動到肺,以鬆動肺葉上之黏液及分泌物 利用重力原理,將肺葉或肺節的分泌物引流至氣管,使於咳嗽時,更易咳出
方法
  1. 手叩擊法:弓起手掌快速的做屈和伸的動作,且手腕保持輕鬆,沿著胸腔的外廓對著需要引流的部位加以拍打
  2. 手指叩擊法:將三或四根手指彎起來,並微微舉起中間的手指,以屈和伸的動作打在胸壁上
  3. 面罩叩擊法:叩擊之接觸面應儘量柔軟,且以膠布或塞子封閉接觸氧氣端
病童深呼吸→慢慢地噘起嘴唇呼氣→執行者將兩手重疊後,放在病童關鍵肺葉上面→當病童呼氣時,執行者加強前臂屈肌及伸肌的收縮→傳送快速的震動→病童完全呼氣後,執行者則放鬆壓力
  1. 嬰兒和較大小孩童可躺在執行者大腿上,較大的孩童可躺在加襯墊的木板或床、沙發上。
  2. 依分泌物堆積部位調整病童之姿勢,而後進行扣擊
注意事項
  1. 病童穿較薄的衣服
  2. 應集中在疾病的部位叩擊,當痰液排出時,要預防健側肺葉受到感染
  3. 以輕柔的力量叩擊嬰兒
  4. 叩擊時,避免嬰兒因熱的散失而著涼
  5. 休息時需以氧氣治療的病童,仍需給予穩定的氧氣流量
  6. 勿叩擊骨突出處(如脊柱、胸骨、肋骨等)及臟器(如腹部、胃、腎臟等)
  7. 同一部位叩擊60~90秒,整個過程約5~15分鐘
  8. 無法用手叩擊的小部位,可改用手指執行
  9. 叩擊應與姿位引流共同配合施行
  1. 震顫只在病童呼氣時做
  2. 嬰兒的呼吸太快時,可以電動牙刷的手柄(需有合適的墊子)代替
  1. 每天必須施行,且於飯前1小時、飯後1小時半~2小時施行
  2. 視病童的個別情況,安排各種不同的姿位引流
  3. 至少引流3~5分鐘後,再更換體位,每次可保括4~6種體位,引流時間不超過20~30分鐘
  4. 引流期間,若病童有疲倦現象,應停止施行,讓病童休息後再繼續
  5. 聽診病童的呼吸聲

© 2002 瑪里士維護製作 版權所有
Best Viewed With Internet Explorer Resolution 800X6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