燒 傷
性質
燒傷
發生率
  1. 18歲以下:佔所有燒燙傷病患的38%,其中78%為燙傷
  2. 燙傷比例中:
    1-5歲:6-10歲=3:1
    洗澡水燙傷佔1/2
    熱湯、熱水瓶、玩火及爆竹受傷佔1/2
種類 1. 燙傷:熱水或熱油
2. 火燒傷:火焰、高溫氣體
3. 電燒傷:被電線、電插座或電器電到
4. 化學性燒傷:腐蝕性化學物品
燒傷
深度
第一度
第二度
第三度
第四度
受傷組織
表皮淺層 表皮 表皮和部分真皮 表皮、真皮和皮下脂肪,且深及肌肉、肌腱及骨骼
臨床表徵
紅、腫、痛 紅、痛有水泡 白或紅色,較不會痛,皮膚柔軟 白或黑色,乾硬如皮革,可見血管栓塞,極少痛或完全不會痛
原因
日曬、紫外線、火花 燙傷、短暫燒傷 長時間燙傷、燒傷 燒傷、電傷、化學性灼傷
癒合時間
3-7天,無疤痕 21天內,有輕微之疤痕,且膚色會改變 21天以上,可能有嚴重之肥厚性疤痕 同三度燒傷,需植皮
分期
緊急期
急性期
復健期
處理
  1. 沖(冷水)→脫(衣物)→泡(冷水)→蓋(乾淨的布)→送(醫院)。
  2. 送醫後,需維持呼吸到順暢,且評估有無呼吸道問題,如呼吸道灼傷、一氧化碳中毒(先給予100%氧氣)、煙霧吸入損傷等。
  3. 評估呼吸型態是否正常,有無呼吸過快、呼吸停止、咳嗽、胸骨凹陷、臉色蒼白或發紺的情形。
  4. 注意有無呼吸道水腫徵象,如呼吸有哮鳴聲、咽喉紅腫、痰呈黑色、鼻毛焦掉、舌頭有煙燻覆蓋等,將導致病童躁動不安,故應避免病童哭鬧,以防呼吸道水腫更嚴重。
  5. 呼吸道水腫者,需給予濕冷的蒸汽吸入、給氧、採半坐臥。嚴重者,需插氣管內管或行氣管內管或行氣管切開術。
  6. 胸部有焦痂者,會妨礙胸腔擴張,降低氣體交換量,需作焦痂切開術。
  7. 保持傷口清潔,避免感染,待處理。
  1. 暴露療法:清潔傷口後,即暴露於空氣中,使其乾燥,因傷口滲出物和乾燥的焦痂會凝固成硬物,而形成一道自然的保護屏障。
  2. 閉密式敷料:傷口表面以不黏性、可透水的細網紗布敷料覆蓋,內層均勻覆蓋一層吸收性強而有彈性的鬆軟紗布,再以無收縮的紗布繃帶固定。
  3. 直接切除手術:以外科切除手術直接切除壞死的組織,並植皮。
病童在面對自己的未來時,對於外表、身體心像、身體活動功能的復健、因肌肉疤痕的攣縮、必須再次入院及作外科重建手術等,均需具備極大的耐性與毅力。因此,此期最重要的措施乃是給予病童情緒上的支持及心理復健,使其能再度認同自己,並重新進入正常的生活。
護理
  1. 控制疼痛:經由靜脈注射給予止痛劑,不可採皮下或肌肉注射。
  2. 評估給液量是否過多:監測尿量、尿比重、生命跡象、中心靜脈壓、血比容、脫水情況即意識程度等。
  3. 確實記錄輸入與排出量(I/O)。
  4. 監測血液電解質、血糖及血尿素氮。
  5. 協助作傷口細菌培養。
  6. 控制感染:
    (1) 觀察傷口有無感染徵兆,如紅腫、潰爛、發燒、白血球增加、傷口滲出物有意味及顏色異常等。
    (2) 確實執行保護性隔離及無菌技術,進入病房者須洗手。
    (3) 依醫屬給予抗生素,並預防病童交互感染。
  1. 控制疼痛:除給予止痛劑外,可利用分散注意力之方式,教導病童深呼吸,或是進行情境治療,以減輕疼痛。
  2. 提供合適的營養:
    燒傷後最初24-72小時需禁食,待腸蠕動恢復後,才可進食。
    採高熱量、高蛋白飲食。
    熱量=60 kcal ×體重(kg)+ 35 kcal ×燒傷面積百分比(%)
    蛋白質=3g ×體重(kg)+ 1g ×燒傷面積百分比(%)
  3. 補充維生素A、B、C及鐵、鋅等礦物質,以促進傷口癒合。
  4. 無法由口獲得足夠營養者,可經由鼻胃管灌食、靜脈給液或腸道外營養注射法來補充
  1. 教導病童出門要穿長袖衣褲、戴帽子或撐傘,避免陽光直接照射,預防患部皮膚顏色加深。
  2. 讓病童多玩遊戲,多活動。
  3. 鼓勵病童自我照顧。
  4. 鼓勵病童及其家屬表達感受,並接受其悲傷反應及情緒變化。
  5. 像病童及其家屬解釋病程可能之治療及注意事項。
  6. 加強病童的正向行為,使使病童覺得有安全感,並增加其自信心,進而能夠接受自己,面對他人。
  7. 提供有關社會服務機構及出院後後續照顧之資訊。

© 2002 瑪里士維護製作 版權所有
Best Viewed With Internet Explorer Resolution 800X6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