隱睪症、陰囊水腫、腹股溝疝氣
疾 病
隱睪症
陰囊水腫
腹股溝疝氣
定義
睪丸未下降至陰囊中,仍停留在腹腔與腹股溝間 腹腔之液體存在陰囊內 腹腔的腸道突出於腹股溝
流行
病學
早產兒較足月兒多
 
  1. 較常見於男孩和早產而
  2. 好發於3~4個月大嬰兒
病因
病理
  1. 胎兒7~8個月時,睪丸開始由腹腔循鞘狀突下降至腹股溝,而後進入陰囊(圖11-5A,B)。未下降之睪丸可發生於雙側或單側:
    (1)雙側:胎兒末期,腦下垂體所分泌之黃體生成素及睪丸酯酮(Testosterone)量不足,使睪丸無法順利下降
    (2)單側:右側多於左側,睪丸有缺陷,使睪丸對激素刺激無反應,或有機械性阻礙,如精索太短
腹膜之鞘狀突未關閉,導致腹腔液體流至陰囊(圖11-6)
  1. 男孩:睪丸下降到陰囊之後,鞘狀突便萎縮閉合(圖11-5C)。若鞘狀突閉合不全,則腹腔內之腸道可進入鞘狀突,造成腹股溝疝氣(圖11-7)
  2. 女嬰:圓韌帶可支持子宮至腹股溝之會陰部,若圓韌帶周圍之組織薄弱,導致腹壓增加時,會造成腹股溝疝氣
臨床
表徵
  1. 睪丸未下降側之陰囊縮小,且表皮平滑,缺少皺摺
  2. 50%以上的病童可能合併疝氣
  1. 無溝通型陰囊水腫:不會痛的腫脹,亦不會因哭泣或腹壓上升而變大
  2. 溝通型陰囊水腫:陰囊大小會因嬰兒休息、睡覺和哭泣而改變
  1. 腹股溝處有不會痛之腫脹,有時出現、有時消失
  2. 兒童生氣、哭泣、咳嗽、用力解便、長時間站立或運動,導致腹壓上升時,腫脹會更明顯,且變大
  3. 兒童平躺時,輕壓疝氣,能使之消失
  4. 腸道部分阻塞:壓痛、食慾不振、腹脹、排泄困難、煩燥不安、激動
    5. 腸道完全阻塞:若不立即處理,會形成缺血性壞死,此即箝閉性疝氣
護理
  1. 在父母協助下,檢查嬰兒之睪丸是否已下降至陰囊
  2. 評估家屬的認知程度,並鼓勵發問及給予支持
  3. 手術後即可出院,應教導父母預防感染之方法,如清除大小便、手術後採淋浴等
  4. 空的陰囊小,且異於正常,應注意學齡兒童對身體心像的感受
同「腹股溝疝氣」之護理
  1. 手術後之傷口護理:經常更換尿布,保持會陰部和臀部清潔乾淨
  2. 避免使用尿液收集器,以防傷口受到污染
  3. 限制較大兒童從事劇烈活動
  4. 手術幾天,嬰兒不適或疼痛時,可依醫囑給予止痛劑或鎮靜劑
  5. 教導父母評估感染徵象,如傷口變紅、發熱、腫脹、有化膿性分泌物等
預後
  1. 睪丸未下降之病童,成人後發生睪丸癌的機率比正常人高
  2. 手術後,可能造成不孕
良好 良好

© 2002 瑪里士維護製作 版權所有
Best Viewed With Internet Explorer Resolution 800X6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