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莖、尿道下裂、尿道上裂 |
疾 病
|
包莖 |
尿道下裂 |
尿道上裂 |
定義 |
包皮末端狹窄,無法將其推回至冠狀溝以上 |
尿道開口於陰莖腹側的任何部位(圖11-8),較常開口於靠近龜頭處,少部份開口於陰囊或會陰部 |
尿道開口於陰莖背側(圖11-9),比尿道下裂少見 |
病因
病理
|
1. 先天性異常
2. 強行將包皮推回
3. 髒尿布刺激
4. 包皮環切術施行不當
5. 包皮經常感染
|
- 胎兒初期之睪丸酯酮不足,使尿道皺摺無法在正中線融合
- 可能與遺傳有關
- 部份病童會合併隱睪症或腹股溝疝氣
- 開口愈靠近會陰部,愈嚴重
|
- 開口愈接近龜頭者,缺陷較輕微;愈遠離龜頭者,缺陷較嚴重
- 可能會合併出現膀胱外翻
|
臨床
表徵
|
- 排尿困難、血尿、尿流微弱及包皮觸痛
- 若包皮尖端狹窄嚴重,會阻礙排尿,並使包皮處形成尿囊,而影響腎功能
|
- 尿到未開口龜頭的正中央
- 頭罩狀包皮:龜頭腹側之包皮較短,背側較長
- 陰莖痛性勃起(Chordee):以陰囊型及會陰型最嚴重,此乃陰莖繫帶不正常的纖維化,且朝側彎曲所致
- 陰莖短小,恐造成性別上的混淆,尤見於陰囊型及會陰型
- 不會有尿失禁情形
|
- 尿道未開口龜頭的正中央
- 尿道開口於陰莖與恥骨交會處,造成陰莖粗短
- 陰莖向背側彎曲,有痛性勃起
- 可能有尿失禁情形
|
護理 |
- 沐浴時,可將病童之包皮小心推回,清洗完後,再將其復位
- 除非有糞便污染,否則手術部位的凡士林紗布條應留置1~2天
- 換尿布時,可塗抹維生素A&D油膏於龜頭上
- 評估排尿量、尿液性質、通暢程度及有無感染
- 避免傷口受到衣物或尿布之壓迫
|
(一)手術前護理
- 讓病童瞭解住院及手術並非其做錯事受罰之結果
- 藉由治療性遊戲使病童瞭解手術之原因、部位及過程,避免使用「關切」、「切掉」、「修理」、「剪」等字眼向病童解釋,並強調生殖器官於手術後仍存在
(二)手術後護理
- 使用拱型護架隔離兒童之被子,或用挖空底部的紙杯倒罩於嬰兒手術部位周圍,以防傷口受壓
- 手術後最初幾天不可拆開敷料,此時應觀察傷口有無滲血、腫脹、發紅、膿狀引流物及傷口癒合情形
- 使用支托帶之托陰莖及陰囊,以促進舒適
- 引流袋需放低,低於引流部位,以防尿液回液至膀胱
- 觀察引流管的通暢度,並監測尿量、顏色及性質
- 受術後7~10天可移除導管,並評估尿流量、強度、尿液流向及有無滲漏
- 需向病童及家屬說明,導管移除後,剛開始排尿可能會有疼痛及血尿情形
- 按醫囑給予靜脈輸液,並記錄輸入與排出量
- 排便後,應清洗乾淨,以防傷口感染
- 手術後7天可提供熱水坐浴,水溫41~43℃,加入1:1000優碘,每次15~20分鐘,每天3~4次
|